中新网北京12月7日电(记者 潘旭临)记者7日从北京华声国际传媒中心获悉,2023“为人类造福·与丝路对话”论坛6日在北京举行。
由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巴基斯坦巴中学会、G-Global国际秘书处协会(哈萨克斯坦)、印尼中国友好协会、欧盟亚洲中心、泰中“一带一路”合作研究中心、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北京华声国际传媒中心共同主办的此次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围绕“传承丝路文化 共促人民福祉”主题进行发言。
2023“为人类造福·与丝路对话”论坛在北京举行。桑浥 摄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在致辞中表示,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拉近了中国与共建国家民众心与心的距离,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持续推向深入。“一带一路”根植历史,因应现实,开创未来,促进文明价值共通、文明成果共享,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起文明的合力。
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吴恒灿在大会发言中表示,明年是中马建交50周年。中马在文化教育、经贸合作、交通基建、绿色投资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交流合作。
美国国际商会主席霍姆斯·斯托纳在大会发言中称,科技把世界联系在一起,让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对人类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意义。人类正在经历最具革命性的时代,随着科技不断进化和发展,技术连接为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人民交往打开新的视野和新的大门。
于运全发布《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南亚画卷》研究报告。桑浥 摄
论坛上,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发布《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南亚画卷》研究报告。该报告是当研院与巴中学会开展联合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系列报告之一。
该报告发布后,来自高校智库、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的12位专家学者分别就加强丝路文化交流,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发表各自了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认为,中国作为工业文明的集大成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并通过补短板、调结构、转观念改善全球化体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世界共同现代化。
欧盟亚洲中心副主任马蒂儿认为,欧亚同属一个大陆,古丝绸之路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一带一路”倡议连接东西方文明,助力沿线各国人民实现自主发展。(完)
中新社香港12月7日电(记者 魏华都)第13届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7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逾9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官员、学者、商界及法律界人士等出席。其间,与会嘉宾就如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效能、促进区内科研成果转化,以助力粤港澳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展开讨论。
近年知识产权产业贡献香港GDP逾三成,香港正加快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建设。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表示,香港将于明年引入“专利箱”税务优惠措施,向将研究成果成功商品化的纳税人提供税收优惠;特区政府也将于明年进行市场咨询,推进对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版权保护工作,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深港联动、粤港联合’是推动落马洲河套地区知识产权发展的必要条件。”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香港再出发大联盟共同发起人梁海明提出六大建议,包括打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估值网络平台,为知识产权提供参考价格;与粤港两地大学合作,在河套地区成立粤港知识产权学院培养人才;以及粤港两地政府优先采购河套地区的知识产权及专利,刺激研发、知识产权商业化等。
北京慧龙律师事务所律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区顾问王晔认为,“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创科成果落地仍有很大的空间,粤港两地如何共同打造知识产权贸易中心,使知识产权能够在粤港澳地区落地并产生经济效益,是一个课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尹德云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集群崛起,有赖知识产权领域的发展与助力。她建议,大湾区不同区域可发展各自最有竞争力的领域,再与其他地区配套,形成区域之间的互相拱卫,避免在同一领域竞争,从而构建健全的知识产权的生态系统,服务企业创新。
的近律师行知识产权部合伙人及联席主管郑慧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业内人士意识到香港院校的科研成果落地正从海外转向大湾区城市,促进了区内的投资。“大湾区有得天独厚的市场及人才,还有生产配套,能让投资者的投资实现收益,我们看好未来发展。”她同时建议,从内地“走出去”的企业应找到了解当地制度的平台帮助自己处理业务,保护自身权益。
“广州开发区将从知识产权服务融通、金融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推进粤港澳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实现三地知识产权优势互补。欢迎香港知识产权人才到此创业,共同推动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运用工作。”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局长钟梓坚说。(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