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7日电(记者 潘旭临)记者7日从北京华声国际传媒中心获悉,2023“为人类造福·与丝路对话”论坛6日在北京举行。
由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巴基斯坦巴中学会、G-Global国际秘书处协会(哈萨克斯坦)、印尼中国友好协会、欧盟亚洲中心、泰中“一带一路”合作研究中心、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北京华声国际传媒中心共同主办的此次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围绕“传承丝路文化 共促人民福祉”主题进行发言。
2023“为人类造福·与丝路对话”论坛在北京举行。桑浥 摄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在致辞中表示,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拉近了中国与共建国家民众心与心的距离,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持续推向深入。“一带一路”根植历史,因应现实,开创未来,促进文明价值共通、文明成果共享,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起文明的合力。
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吴恒灿在大会发言中表示,明年是中马建交50周年。中马在文化教育、经贸合作、交通基建、绿色投资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交流合作。
美国国际商会主席霍姆斯·斯托纳在大会发言中称,科技把世界联系在一起,让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对人类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意义。人类正在经历最具革命性的时代,随着科技不断进化和发展,技术连接为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人民交往打开新的视野和新的大门。
于运全发布《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南亚画卷》研究报告。桑浥 摄
论坛上,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发布《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南亚画卷》研究报告。该报告是当研院与巴中学会开展联合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系列报告之一。
该报告发布后,来自高校智库、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的12位专家学者分别就加强丝路文化交流,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发表各自了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认为,中国作为工业文明的集大成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并通过补短板、调结构、转观念改善全球化体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世界共同现代化。
欧盟亚洲中心副主任马蒂儿认为,欧亚同属一个大陆,古丝绸之路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一带一路”倡议连接东西方文明,助力沿线各国人民实现自主发展。(完)
中新社青海黄南12月7日电 题:线下燃灯+云供灯 青海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迎燃灯日
作者 张添福 陈宗淇
傍晚时分,在通往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隆务寺的道路上,不少信众提着酥油灯,走向这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12月7日,青海隆务寺内的燃灯现场。张添福 摄
12月7日,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圆寂604周年纪念日。
隆务寺活佛香则·久麦成列尖措对中新社记者说,每逢宗喀巴大师圆寂日,在隆务寺的大经堂,僧众不仅集体念经,晚上也会点燃酥油灯祈福,纪念宗喀巴大师,“不仅在隆务寺,很多格鲁派寺院都会在当日开展同样的佛事活动”。
燃灯习俗延续至今,久而久之,人们便将这一天称为燃灯日(节)。
香则·久麦成列尖措说,过去,僧众会在大经堂的房顶上燃灯、诵经、吹法号,而如今,很多僧俗信众选择在大经堂前的广场上燃灯。
隆务寺大经堂供奉主尊为宗喀巴大师泥塑鎏金像。19时,记者在大经堂看到,大经堂大殿前悬挂着一幅足有两层楼高的主尊为宗喀巴大师的唐卡,而僧俗信众在大经堂的院内摆放了一个面积超过篮球场大小的巨型酥油灯阵。
此时,僧众开始一一点燃酥油灯。
同时,很多信众也围绕大经堂院墙四周,小心翼翼燃灯,并默念经文。
12月7日,信众在青海隆务寺内燃灯。张添福 摄
除了在寺院燃灯祈福,当地很多信众也在自家院落燃灯。同仁市保安镇的仁青对记者说,自己一家虽然住在城市,“但今天我的女儿专门回了老家,今晚会在老家院落的墙上燃灯,祈福平安吉祥。”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专家邓启耀曾发文称,燃灯及灯节是一种以光影营造沉浸式体验的信仰民俗,同时具有行为艺术和空间装置艺术的特点。
7日开始,在黄南州的一家唐卡艺术博物馆,特别展出以宗喀巴大师为主题的古代造像和唐卡。
与延续600年的传统不同,如今,在互联网时代,“云供灯”绝非难事。
距离隆务寺百公里外的青海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诞生地,该寺僧众通过网络接受难以抵达塔尔寺的信众的供养,替这些天南地北的信众燃灯祈福。(完)